- 混悬剂
- 点击次数:2969 更新时间:2015-04-22
- 什么是混悬剂?
混悬剂(suspensions)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μm之间,小者可为0.1μm,大者可达50μm 或更大。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用植物油。
混悬液型药剂一般系指不溶性药物颗粒分散在液体分散媒内所形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的液体药剂。对的要求是:混悬的微粒应细微均匀、下沉缓慢、其速度不影响剂量的正确量取;下沉后的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在贮存中粒子大小保持不变;不太粘稠,易倾倒;外形美观,味道可口并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外用应易于涂布,不易流散,能快速干燥,干后能形成不易擦掉的保护膜。的微粒一般在1um以上,在医疗上应用较广,在口服、外用、注射、滴眼、气雾以及长效等剂型中都有应用。
- 的稳定性
主要存在物理稳定性问题。中药物微粒分散度大,使混悬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1) 粒子表面的荷电与水化; (2) 溶液絮凝与反絮凝; (3) 结晶增长; (4) 浓度和温度。下面主要说明下荷电与水化及结晶增长与稳定性的关系。
荷电与水化
中微粒可因本身离解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即有ζ-电势。由于微粒表面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可形成水化膜,这种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厚度而改变。微粒荷电使微粒间产生排斥作用,加之有水化膜的存在,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使稳定。向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可以改变双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会影响的聚结稳定性并产生絮凝。疏水性药物的微粒水化作用很弱,对电解质更敏感。亲水性药物微粒除荷电外,本身具有水化作用,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结晶增长
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一致,在放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与数量在不断变化,即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结果必然影响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其溶解度与微粒大小有关。药物的微粒小于0.1μm时,这一规律可以用Ostwald Freundlich方程式表示:
(2-5)㏒(S2/S1)=2σM(1/r2 - 1/r1)/ρRT
式中,S1、S2—分别是半径为r1、r2的药物溶解度;σ—为表面张力;ρ—为固体药物的密度;M—为分子量;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根据2-5式可知,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2<r1,r2的溶解度S2大于r1的溶解度S1。溶液在总体上是饱和溶液,但小微粒的溶解度大而在不断的溶解,对于大微粒来说过饱和而不断地增长变大。这时必须加入抑制剂以阻止结晶的溶解和生长,以保持的物理稳定性。
- 的应用
纳米混悬液技术初是为了解决药物研究中的溶解问题,随着实践经验积累,发现它还可以解决许多复杂问题。近年来,药剂工作者日益重视纳米的表面修饰,得以改变药物体内药动学性质;此外,纳米技术在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领域的研究也备受期待。在医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作成进行使用。如紫杉醇纳米,托氟啶纳米等。
4 适用于检测的仪器
平均粒径的检测: